我們常發現喜歡閱讀的孩子,他的專注期會慢慢被拉長。等到拉長到足以讓自己安靜地坐在教室裡,表示他的定性已經長出來了。
只要懂得閱讀,人生就不會寂寞
洪蘭教授說,閱讀是打開人類知識大門最重要的一把鑰匙。一個孩子懂得閱讀,他的人生就不會寂寞。即使一個人過生活,如果擁有一本好書,人生仍可以過得豐富。
洪蘭教授作為一位大腦神經科學領域的「認知心理學家」,是一位博學多聞的人。洪教授非常地可愛且直率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拍攝那天,她像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一樣,看著我們的攝影器材與攝影團隊,左邊看看、再右邊瞧瞧,忍不住還點著頭告訴我:「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呀!」
在一九九二年,洪教授從加州大學回到台灣,也在中正大學開拓「神經心理學」的領域,因為台灣那時候幾乎是沒有神經心理學相關的研究發展。所謂的神經心理學,就是我們常提到的,從大腦的運作來看一個人的行為,許多像我們常提到的自閉症、妥瑞氏症,都是這門學科研究的領域。然而,照理她在六十五歲就要退休,但洪教授認為自己腦筋好好的,腳也還能走,不如把學的東西傳遞給更多人,所以就盡量繼續去演講、寫書。
「我們有閱讀的能力,也有文字傳承。所以我們的知識才可以累積得這麼快。」
洪蘭教授告訴我們,以過去實驗的結果推論,我們常說六個月大的孩子被家長抱在身上,就可以隨時進行親子共讀。這時候如果母親念書給他聽的聲音有起伏、抑揚頓挫,孩子便會隨著念書的人,一同進入書裡頭。我們常發現喜歡閱讀的孩子,他的專注期會慢慢被拉長。等到拉長到足以讓自己安靜地坐在教室裡,表示他的定性已經長出來了。
其實孩子學習任何事物,都是靠「模仿」的,因為大腦裡有鏡像神經元,那麼如果父母親不閱讀,孩子當然也不會跟著閱讀。因此,洪教授與我們分享,親子教育最重要的,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,替他們解決問題。就像洪教授的父親經常告訴她的:「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,回家跟我們講。」她心裡就便會有安全感。最怕的就是孩子不講,可能因為害怕被打、被罵,久而久之,自然什麼都不說了。陪伴的意義,大致等同於心理上的安慰,若孩子回來跟我們分享心事,適當地傾聽、運用「同理心」,便能讓他們對我們建立信任。
曲導:「想請教教授,您曾經說過,覺得閱讀的『ㄩㄝ、』應該是喜悅的『悅』,想請您與我們分享,對於『閱讀』這件事的看法。」
洪蘭:「閱讀有個很重要的地方,就是你在閱讀時的『知識』是怎麼來的。閱讀最好的方式,就是透過你的『經驗』去看。但是因為我們的經驗受到時空的限制,所以又能透過從別人身上學到教訓來學習。所以牛頓說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這個就是指透過他人的知識,對事物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解。」
曲導:「請問您如何看待『抱怨』這件事?」
洪蘭:「關於抱怨,有一句話說得很好:『抱怨像騎木馬,它讓你有事做,讓你不能前進一步。』太多的抱怨,往往會讓人止步不前。」
曲導:「教授請您與我們分享什麼是『熱情』,以及要如何保持熱情。」
洪蘭:「 我認為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!這代表著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看法,以及對自己價值的看法。活著總要有個價值,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,就會有活下去的熱情。而且如果覺得自己很有用,就會有幫助他人的熱情。」